媒體上關于食品的新聞,恐怕要數牛奶最多了。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喝牛奶補鈣強身健體;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牛奶可能致癌等牛奶有害論,又讓人們憂心忡忡。酵素斷食后也不讓喝牛奶,牛奶是補品還是毒藥一直爭論不休。牛奶中含酵素嗎?酵素生活中應該怎樣認識牛奶?本文試圖用酵素營養學對牛奶作一解析。
傳統牛奶含多種酵素 是健康補品
什么是傳統牛奶?就是用傳統飼養方法飼養的乳牛,它們吃著清晨陽光照射著沾滿露水清翠多汁的草,特別是春夏秋三季山野上長出蓬勃鮮嫩的苗芽,乳牛吃了的確可以產出新鮮、干凈、富含營養的牛奶,這種傳統生牛奶是非常好的健康補品。
據傳說,佛祖釋迦牟尼苦修禪定6年于菩提樹下,尚未吾道,而身體已經形容枯槁,骨瘦如柴,當時一位牧牛女用缽盂盛牛奶給釋迦牟尼喝,救了他的性命,終使佛法駐于人間,傳承至今。
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把牛奶稱為“最接近完美的食品”。
我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更把牛奶比喻為“仙人酒”。
古圣人或傳說當然不能做為科學依據的。不過,中國古代醫學界對牛奶的評價也很高。中醫典籍中記載:牛奶色白、氣香、味甘、補氣血、調五臟、可治虛弱勞損、反胃噎膈等癥,并有解毒功效?!侗静菥V目》稱牛奶“治反胃熱噦,補益勞損,潤大腸”。 所有未經烹煮的食物都含有與其食物成分相符的天然食物酵素,牛奶當然也不例外。傳統生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酵素。美國《乳品科學期刊》(Journal of Dairy science)上載的“牛奶中的酵素”一文中指出:“目前至少從牛乳中清除或分離出二十種酵素”。這些酵素包括:乳糖酶、半乳糖酶、過氧化氫酶、淀粉酶、脂肪酶(甘油三油酸脂酶)去氫酶、溶菌酶、堿性磷酸單酯酶、超氧化物歧化酶等。這其中,乳糖酶可幫助消化乳糖,磷酸酶幫助使牛奶中的鈣可以較多的被吸收利用,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劑,是自由基的克星。此外,傳統生牛奶中還含有益生菌,包括駐在腸道中、幫助消化、增強免疫以及殺滅有害菌的乳酸菌。
在山野和無污染的草原上放牧的乳牛所產的生牛奶,不僅含有豐富的天然食物酵素,而且還含有多種營養成分。如共軛亞油酸、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-3、維生素A、B1、B2、B5、B6、B12和葉酸、β胡蘿卜素,以及維生素D等。有許多研究報告都證實,這種傳統生牛奶中含有羥基、甲基戊二酸,能抑制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,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,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并抗癌。它所含的充足的脂肪分解酵素,可增快脂肪分解速率而減重。美國的法蘭西斯·布登杰醫生用傳統鮮牛奶治療氣喘,并成立了專門醫院,取得極好的療效而響徹全美國。
傳統牛奶取自吃牧草的乳牛,沒有荷爾蒙,比起人工室內飼養乳牛的奶味道鮮美、營養更豐富??上?,今天不是李時珍、希波克拉底時代,這種傳統鮮牛奶早已遠離現代人的餐桌,沒有誰能夠獨享其美。
巴氏滅菌催毀了牛奶中的酵素
傳統牛奶與現代集約化飼養產的牛奶最大差異,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中期推行巴氏滅菌法以后,法國化學家、鞋匠的兒子路易·巴斯德發明的巴氏滅菌法,是用加熱的方式,一般在65℃下加熱30分鐘,而標準的巴氏滅菌是在72℃下加熱15秒;超高溫瞬時滅菌乳(UHT)則是在138℃下加熱2秒鐘。巴氏滅菌可以催毀特定的細菌,包括沙門氏菌、孤形桿菌等,但不能保證100%殺滅所有的微生物,只是達到“商業無菌”。然而,巴氏滅菌全部催毀了牛奶中的天然酵素,同時改變了牛奶中蛋白質、脂肪和糖類的成分結構,這些營養成分遭到分解,就難以被人體吸收,也破壞了牛奶質地和風味。
現代商品牛奶中,衛生監督機構更是要把牛奶中的活性酶趕盡殺絕。有一項“牛奶安全酶學指標”是作為滅菌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,參與體內能量代謝的“堿性磷酸單脂酶”就是其一。該酶最適PH是9左右,對熱較敏感,它在牛奶用的巴氏滅菌條件下已完全失活。因此這一人體內重要的代謝酵素被用來鑒定商品牛奶或奶油、乳酪、冰激凌等乳制品是否經過可靠的滅菌,如果樣品中該酶的活性較高,可以認為未達到滅菌要求而不合格,假如牛奶中還發現有一定量的磷酸酶存在,即無法通過“磷酸酶試驗”(phosphatase test)。當然,陰性結果并不能得出相反的結論,因為存在酵素抑制劑和儲存條件不當等情況,都會造成陰性的結果。
在商品牛奶中,脂肪酵素也是一個衡量滅菌程度的指標。牛奶中的脂肪酵素有兩大類,一類稱為漿液脂肪酶,存在于脫脂乳中;另一類稱為膜脂肪酶,它吸附在新鮮牛奶冷卻時生成的脂肪球膜中。前者在通常情況下對牛奶中的脂肪不起作用,但是牛奶在經過均質化處理后就會表現出活性,使脂肪水解而產生脂肪酸,造成牛奶的酸敗現象。牛奶中的脂肪酶耐熱性較差,在37℃時的半衰期為1小時,在60℃時10分鐘活性損失85%,在75℃時15秒就可能完全失活,所以經過巴氏滅菌后的牛奶中,幾乎不存在脂肪酵素。
淀粉酵素在傳統牛奶中含量很低,在現代商品牛奶中幾乎是零。因此許多營養專家提出以市售奶粉喂食嬰兒者,應該設法補充淀粉酵素。成人的唾液中只要咀嚼充分就能分泌足夠的淀粉酵素,而嬰兒的唾腺在早期不會分泌淀粉酵素,當他們開始食用淀粉時,必須適時予以補充此種酵素。此外,因為嬰兒胰腺分泌功能尚未成熟,嬰兒亦需補充胰臟的脂肪酵素,而市售的嬰兒奶粉中幾乎不含有這種脂肪酵素。
喝牛奶 想說愛你不容易
所有哺乳動物產奶都是為了下一代成長的需要。然而,現代人類不僅把牛奶做為喂養嬰兒的主食,同時也被成人視為餐食之佳品,而人類是唯一食用非同類乳汁的動物。不管牛奶的是是非非有多少,在“喝牛奶補鈣”、“一杯牛奶振興一個民族”等說法的鼓動下,很多人都不拒絕乳制品,牛奶真的有那么好嗎?
牛奶中含有的乳糖和半乳糖在其他食物中幾乎找不到,牛奶若在體內消化吸收,小腸必須分泌一種分解乳糖的酵素——乳糖分解酶。嬰兒在三四歲時體內會制造定量的乳糖酶,來幫助消化乳糖。此后,至成人階段體內不再分泌此種酵素,人體內缺少了乳糖酶,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。乳糖隨之進入結腸,被細菌發酵生成大量的甲烷、氫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,從而引起腸嗚、脹氣、腹痛、滲透性腹瀉。還有的人體內缺乏尿苷酰轉移酶,水解后的半乳糖變成I-磷酸半乳糖,這種物質在肝、腎和眼睛晶狀體內積存,積累到一定數量時,可引起低血糖、神經呆滯、肝腎疾病等。同時還能影響到晶狀體的正常代謝,使晶狀蛋白質變性而失去透光性,罹患白內障,老年人尤甚,所以老年人不建議多喝牛奶。上述兩種情況均稱為“乳糖不耐受癥”。
有資料顯示,亞洲黃種人(包括中國人)有76%-95%的人體內不具有這種乳糖分解酶,有的孩子、老人一喝牛奶就惡心脹肚甚至拉肚子。據新華網2005年報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北京、上海、廣州和哈爾濱4個大城市1168名健康兒童,所進行的乳糖不耐受發生率調查發現,在3-5歲、7-8歲、11-13歲三個年齡組的兒童中,乳糖酶缺乏發生率分別為38.5%、87.6%和87.8%。年齡越大,缺乏乳糖酶的比例越高。特別是中老年人,無論怎么“練習”喝牛奶,也不會改變這種狀況。
鮮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是人奶的3倍,87%是酪蛋白。同時含有豐富的鈣元素(120毫克/100克),但是,約有2/3的鈣成分是和乳酪蛋白形式結合的,當酪蛋白遇到胃酸時就會凝結成較大的硬塊,極難消化,從而常常引發消化系統問題。
喝牛奶補鈣是人們普遍的訴求。牛奶含鈣量并不算低,但牛奶中的碳酸鈣過于粗糙,不易被小腸吸收,同時牛奶中的鈣和鎂的比例失調(10:1)鎂的含量很少,因為只有當鈣和鎂的比例為2:1協同發生作用時身體才能吸收。此外,牛奶含有過多的磷(是人奶的6倍)也會拼命地把鈣“趕”出體外。動物蛋白增加人體的酸性負荷(酸毒),導致人體血液和組織趨于酸性,由于體內代謝要排出這些酸毒,于是開始反擊,利用鈣這種強效成分去中和酸毒,但是鈣一定要取自于身體某處,從而導致骨骼鈣庫中的鈣被一同搬了出去,致使骨骼漸漸脆弱就容易骨折。有時人體鈣缺失恰恰是牛奶酪蛋白中攝入過多導致的,所以說喝牛奶補鈣或許只是一個傳說。
國外許多研究報告都證實,牛奶喝得越多,體內鈣就越不足,骨折便更容易發生。美國齒科醫師團的研究結果是:“牛奶中的鈣致使嬰兒體內鈣磷代謝功能紊亂,造就出骨骼牙齒脆弱的孩子”。美國醫師醫藥責任協會稱:“關于牛奶有助于強壯兒童骨骼的宣傳語,事實上是無效的安慰劑”。并建議“從孩子的學校午餐計劃中剔除牛奶這個食物”。人們也許還不知道,世界上牙齒最糟糕的人群,是牛奶消費最多的新西蘭居民。
現代集約化飼養的奶牛,難以吃到甘露青草,而是以人工配制的干飼料為主,或者吃著打過殺蟲劑的草,喝著被污染的水。在飼料中加進相關的激素(如基因重組生長荷爾蒙BGH),或人為注射催乳一類的藥物和消炎的抗生素(幾乎所有機械吸乳的奶牛乳腺總是處于發炎狀態)這已是公開的秘密。如果孩子食用過多含有BGH的乳制品,除了可以提早發育外,還能耗盡體內自然產生的代謝酵素,出現免疫抑制作用。
值得慶幸的是,國人是吃乳制品較少的民族,不像西方人那樣把牛奶當成水喝,中國營養協會推薦居民每天喝300克牛奶,指著用它補鈣一定會叫你失望,當然也不會導致蛋白質過剩。牛奶就是一個普通的食品,大可不必聽任某些專家鼓吹應該像一場運動似的去喝牛奶。當然,如果是“乳糖不耐癥”者,也不必為“牛奶致病論”嚇得不敢碰牛奶。不可否認,牛奶是最常見的過敏原,會產生黏液和鼻竇問題,加劇哮喘、濕疹和花粉熱。所以牛奶對某些特殊體質、特另是實行酵素養生、酵素療法的人是不適宜的,因為用寶貴的酵素營養群去分解難纏的酪蛋白是得不償失的。
摘自《酵素養生智慧》